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官方网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行业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的重点需求是我们的主打方向。”在日前召开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强调,在落实《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过程中,需要龙头企业牵引,全国一盘棋高水平布局氢能产业链。 龙头企业表现如何?据了解,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搭载国家电投“氢腾”系列燃料电池的氢能大巴大放异彩,“零事故、零故障、零失误”的表现,充分展现了龙头企业的“氢”实力。那么,国家电投如何布局氢能产业链,又如何推动产业应用?记者近日走进该公司位于北京延庆的加氢制氢项目,一探究竟。 “加制储运用”表现亮眼 外观与普通客车无异,打开车身侧盖,眼前的大巴尽显不同——没有油箱,6只储氢罐整齐排列,8分钟-10分钟加满氢气,一次加注可供大巴行驶约600公里。相比传统燃油车,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排二氧化碳70公斤,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1年的吸收量。 乘坐氢能大巴前往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途中,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介绍,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150辆这样的氢能大巴累计贡献减碳量700吨。“大巴的心脏就是国家电投‘氢腾’燃料电池系统,不仅全产业链完全自主化,而且首次批量在持续低于零下25摄氏度、接近2000米高海拔的环境下使用。实践证明,我们的氢能大巴可靠性高,足以经受考验。” 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一期由35兆帕和70兆帕加氢成套设施组成,每日可满足30辆35兆帕氢能公交或100辆氢能物流车的加注需求。数据显示,该站累计为冬奥车辆提供加注服务692台次,减排二氧化碳120吨。与加氢设备一墙之隔,是亚洲最大的单槽纯水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制氢装置,日制氢量接近500公斤。由此实现加制氢一体化,将直接降低氢气运输的安全风险。 “加氢站本身工艺流程并不复杂,为何一直没能大面积普及?建站审批是重要影响因素。”中电智慧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向东告诉记者,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是北京首座手续完备的合规加氢站,按照能源(比照燃气)管理路径来颁证。“氢能属性特殊,我们摸索着走了一整套程序,就是想打通政策障碍,为明确加氢站管理模式提供验证和参考。” 孙向东表示,经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严竣考验,氢气“加制储运”和氢能交通等诸多环节都证明其安全性可控在控,当前亟需将氢从政策层面当作能源品种来管理,早日迎来氢能发展的政策“春天”。 打造自主化、高性能和低成本产品 氢能产品创下多个“首次”,国家电投的底气何在?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目前已突破60%,在五大发电央企中居于首位。这样的发电结构,加上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优势,为氢能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 “发展定位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能源线,利用大量自有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供给加氢站,实现分布式供能,形成氢能源网络;一条是产品线,包括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以及储能、分布式供能等示范应用。”国家电投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申伟东称。 有了布局,国家电投也在用实际行动打破“一提到氢能就想到燃料电池”的思维定势。申伟东举例,国家电投荆门绿动电厂在运燃机实现了15%掺氢燃烧改造和运行。去年底,改造后的机组投运并接受电网调度,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燃气轮机电站掺氢改造工程设计方案,成为全球首个在天然气商业机组中掺氢燃烧的联合循环、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未来,国家电投将发挥在新能源制氢、绿电-绿氢-绿氨协同消纳示范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将氢的制储运用作为产业发展切入点,推进实现碳中和。” “不光要做得成,还要靠自己的力量做成,实现自主化、高性能和低成本。”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举例,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我国质子交换膜一度依赖进口,但目前包括交换膜在内,氢燃料电池主要的催化剂、气体扩散层、膜电极、双极板等五大核心技术均在国家电投实现自主化,部分产品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去年底,首条全自主可控的3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武汉投产,这是该领域技术最先进、自主化程度最高、一次性成膜最大的生产线,自此我国在质子交换膜高端产品领域具备了自主生产能力。” 发现行业短板并全力推动解决 龙头企业还肩负推动氢能全产业发展的重任。 当前,氢能产业面临氢“从哪里来、如何运出去、用到哪里去”3个公认痛点。其中,化石能源制氢占主流,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仅占1%-2%,难以满足“双碳”要求;我国常见的气态储氢方式,其基础材料、关键器件等还需进口,输氢成本比重高达40%-50%;氢能在工业、电力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技术改造成本高、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成熟……为此,国家电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攻克短板。 以PEM制氢为例,欧洲从2004年起就开始大力发展,截至去年底,已建在建绿电制氢项目总规模超过20吉瓦。而在我国,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占比超90%,PEM制氢装备尚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据记者了解,由于碱性电解水制氢难以适应风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未来大规模低成本的绿氢技术路线离不开PEM制氢。 “延庆的PEM制氢装置是国内首套单槽兆瓦级规模化项目,可作为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的能源转换和储存装置示范项目,探索绿电制氢路径,为国产化PEM制氢装备研发提供借鉴。”据国家电投中国电力副总裁傅劲松透露,该装置正在申请生产运营许可证。 依托延庆氢能产业园,国家电投还计划助力北京打造氢能“加制储运”及燃料电池相关的产业技术测试、验证、审判、发证中心。“技术、装备层出不穷,企业纷纷强调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说各话’的状况。”傅劲松坦言,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北京的条件得天独厚,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政策沟通便利,技术、专家等资源丰富,有能力建成这样一个第三方机构,助力北京市差异化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氢能产业。

时间:2022-04-22   访问量:1257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3月14日凌晨2时08分左右,山东国舜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内蒙古包头市包钢500万吨球团脱硫装置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依国内事故标准,这已经算是大事故了。

脱硫装置不止钢铁企业有,电力、石油、化工等企业也很普遍。此次脱硫装置发生事故,自然也引起了石油和化工企业的高度关注。虽然到目前为止事故原因还未公布,但国内权威专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基于消息报道对此次事故做了分析。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脱硫装置发生事故的原因往往是未按规程操作,安全意识不强。他分析说,脱硫设施发生火灾事故,通常是由于施工过程的焊接作业引燃脱硫设施中的易燃物造成的。脱硫塔内需要涂防腐材料,目前大多数防腐材料为易燃物质,且脱硫塔内部有烟囱的拔风效应,一旦有火会迅速蔓延。

化工安全环保专家苏立国介绍说,一是从消息判断,火灾发生在脱硫塔内部检修可能性大。检修施工焊渣引起脱硫塔内部可燃物燃烧,而且受检修工期及包钢生产要求,可能是非计划紧急抢修夜间施工,报的是伤亡7人,在内部作业的可能不止7人。二是从事件现场推断事故原因,很可能是脱硫塔狭小受限空间夜间紧急抢修施工,因焊接引起可燃物燃烧,导致脱硫塔内部防腐鳞片、玻璃钢材质的喷淋管、脱硫塔除雾层以及塔内施工作业脚手架防护网瞬间燃烧,产生大量烟雾,随着火势扩大,脱硫塔内部照明灯熄灭。由于事发突然、空间狭小、失去照明,且产生大量烟雾,除脱硫塔人孔处作业人员及烟道进口处作业人员能够及时跑出外,塔内其他不同高度远离逃生口的作业人员来不及逃生,是以造成7人死亡。死亡原因初步推断为烧伤、窒息、高处坠落摔伤,其中有毒气体窒息和高处坠落摔伤可能性更大。三是近年来国内企业脱硫脱硝装置事故频发,包括火灾事故、检修人孔防护不到位高处坠落事故、灰斗积灰滑塌伤害事故、塔顶坍塌高处坠落摔伤事故等,仅今年就已发生了3起比较重大的事故,应引起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苏立国认为,纵观今年以来3起脱硫装置事故,原因无非是以下5种情况。一是追求高效率踩安全底线。为了抢工期,在有限空间内安排大量人员夜间施工,大大增加了安全风险,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给人员逃生和救援造成不便。二是可能存在专业岗位人员不专业问题。比如包钢业主方和山东国舜施工方现场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将安全职责和培训教育落实到位,安全风险分析是否到位,安全技能与岗位要求是否匹配等,都有令人怀疑的地方。三是施工组织及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脱硫塔施工极易引发火灾,包钢业主方和山东国舜施工方现场安全应急措施落实肯定不到位,对可能发生火灾的隐患风险辨识及应急措施的落实也肯定不到位。四是施工过程中存在委托方和承包方安全履责不到位问题。包钢在履行委托方安全责任中,对现场作业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是否监督到位、对承包单位的现场安全检查是否到位,包钢作为委托方对脱硫塔检修作业是否存在一包了之等问题,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五是国有重点企业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的问题。涉事的包钢为重点大型国有企业。该事故暴露了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对下属企业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安全管理层层衰减和形成安全管理洼地。

以上专家们的分析,石油和化工企业也应该好好听一听了。

相关附件

暂无